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李先庭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脱硫浆液闪蒸与二级吸收塔取热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权,本实用新型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223050059U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7-01发布的实用新型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422410255.7,技术领域涉及:F23J15/06;该实用新型一种脱硫浆液闪蒸与二级吸收塔取热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是由李先庭;石文星;张茂勇;邵兰贺;倪文岗;卢剑勇;王学勇;韦发林;李天成;尹全亮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4-09-30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脱硫浆液闪蒸与二级吸收塔取热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一种脱硫浆液闪蒸与二级吸收塔取热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属于燃煤锅炉余热供热技术领域。本专利针对脱硫浆液闪蒸+热泵余热回收系统,因真空度难以提高导致余热回收量过低的难题,采用在脱硫塔上部另行设置二级吸收换热模块取热并送入热泵回收的方法,达到深度回收烟气余热的目的,其中脱硫浆液进入闪蒸罐闪蒸后返回浆液池,闪蒸汽进入列管换热器并对热网回水进行一级加热;脱硫塔上部另行设置二级吸收换热模块,其下部设置有气液分离器,烟气自下而上穿过气液分离器并与低温中介水进行喷淋换热,大幅降温后送出;而中介水出水送入热泵蒸发器,放热后返回循环喷淋;热泵再对热网回水进行二级加热,深度回收烟气低温段余热,大幅提高余热回收量。
本实用新型一种脱硫浆液闪蒸与二级吸收塔取热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脱硫浆液闪蒸与二级吸收塔取热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由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系统、脱硫浆液梯级闪蒸加热子系统和热泵加热子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系统包括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原烟气进烟管(2)和原浆液泵(3),其中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分为上下两个区,其中下部为常规脱硫喷淋反应区,上部为二级吸收换热模块(4),两个区之间设置气液分离器(6),气液分离器(6)上设置有N个通风装置(5),其中N大于等于1;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的进烟口通过原烟气进烟管(2)与来自锅炉出口的原烟气(Y1)的出烟管道相通,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的进烟口的上部即为常规脱硫喷淋反应区,其中烟气由下向上流动,上部脱硫浆液喷淋装置喷入的脱硫浆液向下流动;脱硫浆液喷淋装置的上部烟气转化为净烟气(Y2),净烟气(Y2)向上由气液分离器(6)上的通风装置(5)的下部进口进入,至通风装置(5)的上部通风口流出,再通过中介水喷淋装置喷入的中介水喷淋区后,向上为超净烟气(Y3)的出口;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的底部脱硫浆液池的循环液出口分别与原浆液泵(3)的进口、脱硫补水(B)的进水管和前置闪蒸罐(21)的浓缩浆液出口相通,原浆液泵(3)的出口与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的循环浆液喷淋装置进口相连,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的底部脱硫浆液池的排污口与脱硫废水(P)的排水管相通;所述的脱硫浆液梯级闪蒸加热子系统包括前置闪蒸罐(21)、前置加热器(26)、真空泵(18)及连接管线与部件,其中所述的前置闪蒸罐(21)的浆液进口经余热浆液泵(10)与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的底部脱硫浆液池的余热浆液出口相连,而前置闪蒸罐(21)的浓缩浆液出口与原浆液泵(3)的进口或脱硫浆液池相连;前置闪蒸罐(21)的闪蒸汽出口通过前置连接管(25)与前置加热器(26)的蒸汽进口相连,前置加热器(26)的凝结水出口与前置凝结泵(27)的进口相连,前置凝结泵(27)的出口与前置外排凝结水(W1)的出水管相通;前置加热器(26)的前置不凝气体(S)的出口和真空泵(18)的进气口相连,真空泵(18)的排气口与整体式二级脱硫吸收塔(1)的原烟气进烟管(2)相通;气液分离器(6)的底部中介水出口通过中介水泵(7)与热泵(36)内部的蒸发器(36c)的热源进口相连,蒸发器(36c)的热源出口与二级吸收换热模块(4)的中介水喷淋装置进口和前置闪蒸罐(21)的脱硫浆液出口相连;前置加热器(26)的低温水进口与热网回水来水(H1)的来水管相通,前置加热器(26)的低温水出口与热泵(36)的冷凝器组件(36a)的低温水进口相连,冷凝器组件(36a)的低温水出口与热网回水退水(H2)的退水管相通。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100086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