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晓胜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哈尔滨工业大学申请的专利电力线自适应中继协作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6566574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7-25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310521669.4,技术领域涉及:H04L9/00;该发明授权电力线自适应中继协作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是由刘晓胜;张佳瑞;徐殿国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3-05-10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电力线自适应中继协作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电力线自适应中继协作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属于电力线载波安全通信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电力线中继协作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在半双工的频谱效率损失和全双工的自干扰问题之间的矛盾、以及主信道与窃听信道相关时如何保障系统安全传输的问题。本发明针对主信道和窃听信道的相关性提出基于半双工和全双工的中继协作干扰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可在信道相关性增强时保障系统安全传输;并在半双工的频谱效率损失和全双工的自干扰问题中找到平衡,提出自适应中继协作安全传输机制,该机制分别计算全双工半双工模式的平均安全容量,以最大化平均安全容量为目标选择双工方式。本发明主要应用在电力线载波通信中。
本发明授权电力线自适应中继协作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电力线自适应中继协作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该方法基于PLC中继通信系统实现,该PLC中继通信系统包括发射端节点A、接收端节点B、中继节点R和窃听节点E,窃听节点E用于窃取中继节点R与接收端节点B间通信链路上的信息;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发射端节点A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并结合脉冲噪声抑制和信道估计方法,中继节点R估计信道瞬时增益hAR; hAR为从发射端节点A至中继节点R之间信道瞬时增益; S2、判断PLC中继通信系统的信道是否对称,判断结果为是,执行步骤S3,判断结果为否,执行步骤S4; S3、接收端节点B向中继节点R发送导频信号,并结合脉冲噪声抑制和信道估计方法,中继节点R估计信道瞬时增益hBR,执行步骤S6;其中,hBR=hRB; hBR为从接收端节点B至中继节点R之间信道瞬时增益; hRB为从中继节点R至接收端节点B之间信道瞬时增益; S4、中继节点R向接收端节点B发送导频信号,并结合脉冲噪声抑制和信道估计方法,接收端节点B估计信道瞬时增益hRB,执行步骤S5; hRB为从中继节点R至接收端节点B之间信道瞬时增益; S5、接收端节点B向中继节点R发送信道瞬时增益hRB和导频信号,中继节点R接收信道瞬时增益hRB和导频信号,同时,中继节点R根据接收的导频信号采用脉冲噪声抑制和信道估计方法估计信道瞬时增益hBR,执行步骤S6; hBR为从接收端节点B至中继节点R之间信道瞬时增益; S6、中继节点R计算全双工模式的平均安全容量和半双工模式的平均安全容量 S7、中继节点R判断和的大小,若则判定中继节点R和接收端节点B采用全双工模式,执行步骤S8;否则,判定中继节点R和接收端节点B采用半双工模式,执行步骤S9; S8、中继节点R发送广播将中继节点R和接收端节点B采用全双工模式通知发射端节点A和接收端节点B,同时,还发送广播将信道瞬时增益hBR通知给接收端节点B,从而完成对PLC中继通信系统的配置,执行步骤S10; S9、中继节点R发送广播将中继节点R和接收端节点B采用半双工模式通知发射端节点A和接收端节点B,同时还发送广播将信道瞬时增益hBR通知给接收端节点B,从而完成对PLC中继通信系统的配置,执行步骤S11; S10、在各个时隙下发射端节点A向中继节点R发送机密信号,同时,接收端节点B向中继节点R发送人工干扰信号;在当前时隙下中继节点R转发上一个时隙下机密信号和人工干扰信号的混合信号至接收端节点B,接收端节点B利用信道瞬时增益hBR和信道瞬时增益hRB对接收的混合信号进行解调,从而实现对机密信号的安全传输; S11、在当前时隙下发射端节点A向中继节点R发送机密信号,同时,接收端节点B向中继节点R发送人工干扰信号;在下一时隙下中继节点R转发机密信号和人工干扰信号的混合信号至接收端节点B,接收端节点B利用信道瞬时增益hBR和信道瞬时增益hRB对接收的混合信号进行解调,从而实现对机密信号的安全传输。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其通讯地址为: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