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田翔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江苏大学申请的专利一种基于复合传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运行模式切换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5503461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7-25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211082579.1,技术领域涉及:B60K6/387;该发明授权一种基于复合传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运行模式切换方法是由田翔;郑楚渝;孙晓东;蔡英凤;陈龙;黄田冬;王勇;朱镇;刘光龙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2-09-06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基于复合传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复合传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动力系统由发动机、扭矩减震器、行星齿轮机构、驱动电机、永磁耦合器及模式离合器等部件构成,通过对上述部件的控制使该混合动力系统具备纯电动模式、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混合驱动模式、行车充电模式以及再生制动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工况的变化,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污染物的排放;此外,引入永磁耦合器取代传统变速装置,通过精确地调整磁力间隙可实现无级变矩功能,具有结构紧凑、运行可靠、维护成本低、防过载性能佳等优势,可极大地拓展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领域。
本发明授权一种基于复合传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及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基于复合传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发动机1、扭矩减震器2、行星齿轮机构3、驱动电机4、永磁耦合器5、第一传动轴6、第二传动轴7、动力输出轴8和模式离合器9;所述行星齿轮机构3包括齿圈301、行星架302和太阳轮303,所述行星架302固定为与所述第一传动轴6一起旋转,所述太阳轮303与所述驱动电机4刚性连接;所述发动机1、扭矩减震器2、齿圈301和永磁耦合器5依次同轴设置进行刚性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6可选择性与所述动力输出轴8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7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第一传动轴6上,可选择性与所述动力输出轴8相连;所述模式离合器9用于将所述第一传动轴6或所述第二传动轴7独立地连接于所述动力输出轴8上; 所述方法通过控制发动机1、行星齿轮机构3、驱动电机4、永磁耦合器5和模式离合器9,能够使基于复合传动的混合动力汽车运行在纯电动、发动机单独驱动、混合驱动、行车充电及再生制动五种运行模式,具体过程为: A、纯电动模式 行星齿轮机构3中的齿圈301处于锁止状态,发动机1关闭,模式离合器9处于第一结合状态下使第一传动轴6与动力输出轴8连接,驱动电机4输出的动力经过太阳轮303、行星架302传递至第一传动轴6,通过模式离合器9后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轴8; B、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行星齿轮机构3中的太阳轮303处于锁止状态,驱动电机4关闭,模式离合器9处于第一结合状态下使第一传动轴6与动力输出轴8连接,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经过扭矩减震器2、齿圈301及行星架302传递至第一传动轴6,通过模式离合器9后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轴8; C、混合驱动模式 行星齿轮机构3中的行星架302处于锁止状态,模式离合器9处于第二结合状态下使第二传动轴7与动力输出轴8连接,驱动电机4输出的动力经过太阳轮303、齿圈301传递至永磁耦合器5的输入轴508,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经过扭矩减震器2传递至永磁耦合器5的输入轴508,永磁耦合器5的输出轴509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轴7,通过模式离合器9后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轴8; D、行车充电模式 行星齿轮机构3中的行星架302处于锁止状态,模式离合器9处于第二结合状态下使第二传动轴7与动力输出轴8连接,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经过扭矩减震器2后,一部分动力通过齿圈301,太阳轮303传递给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工作在发电状态,而另一部分动力则传递至永磁耦合器5的输入轴508,永磁耦合器5的输出轴509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轴7,通过模式离合器9后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轴8; E、再生制动模式 行星齿轮机构3中的齿圈301处于锁止状态,发动机1关闭,模式离合器9处于第一结合状态下使第一传动轴6与动力输出轴8连接,车辆的动能可经过动力输出轴8、模式离合器9、第一传动轴6、行星架302、太阳轮303传递至驱动电机4,此时驱动电机4工作在发电状态。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江苏大学,其通讯地址为: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