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伊诺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范双刚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浙江伊诺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缓释碳源的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7430242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8-05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311189363.X,技术领域涉及:C02F3/10;该发明授权一种缓释碳源的生产方法是由范双刚;龚代高;陈伟杰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3-09-14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缓释碳源的生产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缓释碳源的生产方法,属于缓释碳源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具体步骤包括:S1,称取玉米芯、花生壳、小麦秆、稻壳、木屑、秸秆破碎成长度0.1‑0.5cm的碎块,烘干,并放入马弗炉中缺氧热解,得到碳化纤维;S2,称取碳化纤维、碳纳米管、硅藻土、镁质粘土、石英粉、碳酸钙加入到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S3,将混合料置于螺杆挤出机中,挤出圆柱状的物料,将圆柱状的物料置于造粒设备中,通过造粒设备成型出圆形物料;S4,将圆形物料进行平摊陈化处理,经过陈化后的物料置于烘干机中烘干,制的所需碳源。本申请提供一种缓释碳源的生产方法,其具有良好的释碳性能,较高的微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本发明授权一种缓释碳源的生产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缓释碳源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包括: S1,称取玉米芯、花生壳、小麦秆、稻壳、木屑、秸秆破碎成长度0.1-0.5cm的碎块,烘干,并放入马弗炉中缺氧热解,得到碳化纤维; S2,称取碳化纤维、碳纳米管、硅藻土、镁质粘土、石英粉、碳酸钙加入到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 S3,将混合料置于螺杆挤出机中,挤出圆柱状的物料,将圆柱状的物料置于造粒设备(001)中,通过造粒设备(001)成型出圆形物料; S4,将圆形物料进行平摊陈化处理,经过陈化后的物料置于烘干机中烘干,制得所需碳源; 所述造粒设备(001)包括: 上板件(100),设置有上型槽(110); 下板件(200),设置有下型槽(210); 安装座,与下板件(200)安装连接; 安装架(300),与安装座活动连接,安装架呈圆角矩形; 驱动机构(400),用于驱动下板件(200)移动; 上料机构(500),置于上板件(100)上; 切断机构(600),用于将所述圆柱状的物料切断; 其中,各所述下板件(200)之间铰接,所述上型槽(110)、下型槽(210)对应; 所述驱动机构(400)包括: 驱动电机(410); 驱动齿轮(420),安装于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上; 驱动齿条(430),安装于下板件(200)上且与驱动齿轮(420)适配; 其中,驱动电机(410)驱动驱动齿轮(420)转动,当下板件(200)排列呈直线段时,其上的驱动齿条(430)相互拼接; 所述上料机构(500)包括: 上料滚轮(510),其周缘设置有上料槽(511); 活动座(520),铰接于上板件(100)上; 第一电机(530),用于驱动活动座(520)旋转; 支架(540),与上料滚轮(510)安装连接,且与活动座(52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第一链轮(550),活动安装于支架(540)上; 链条(560),与第一链轮(550)适配; 第二电机(570),设置有第二链轮(571),第二链轮(571)与链条(560)适配; 轴体(551),与第一链轮(550)安装连接且置于支架(540)内; 第一锥齿(552),安装于轴体(551)上; 第二锥齿(541),安装于支架(540)上,且与第一锥齿(552)适配; 换向机构(700),用于转动支架(540); 伸出机构(800),置于支架(540)上; 所述伸出机构(800)包括: 套座(810),置于支架(540)上; 第二气缸(820),置于支架(540)与套座(810)之间; 其中,所述轴体(551)包括十字槽(840)、十字插接部(830); 其中,所述第二锥齿(541)设置有第一齿部(542),所述上料滚轮(510)设置有第二齿部(512),所述第一齿部(542)与第二齿部(512)适配。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浙江伊诺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中兴大道西侧(菖二村)4号楼五楼5003室;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