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徐永亮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河南理工大学申请的专利一种煤岩体裂隙自修复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6163770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8-12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310346282.X,技术领域涉及:E21D11/10;该发明授权一种煤岩体裂隙自修复方法是由徐永亮;巩想军;王兰云;孙萌;焦昆鹏;霍兴旺;赵田;吕泽成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3-04-03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煤岩体裂隙自修复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涉及可有效解决煤岩体裂隙产生的问题,可有效解决煤岩体裂隙产生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利用矿用无机注浆加固材料作为填堵液进行修复,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当煤岩产生裂隙,氮气通过裂隙流出引起气压阀变化,变化数据传输给控制装置的同时显示到显示屏上,相关人员可分析数据变化的过程,控制器通过分析后触发气液分离开关工作,打开填堵液关闭氮气,填堵液通过气液共存注浆管道喷洒到煤岩裂隙处,裂隙填堵完成后,控制器再次触发气液分离开开关工作,这种高效循环裂隙填堵方式,能最大限度、最长时间修复煤岩体产生的危害性裂隙,是煤岩体裂隙自修复方法上的创新。
本发明授权一种煤岩体裂隙自修复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煤岩体裂隙自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煤岩体裂隙自修复装置,所述的煤岩体裂隙自修复装置包括控制装置、气液装置,控制装置21包括支架、填堵液罐1、显示屏3、氮气罐7和控制器4,支架上装有填堵液罐1、氮气罐7,填堵液罐1经第一管道与控制器4相连接,氮气罐7经第二管道与控制器4相连接,控制器4与显示屏3相连接,气液装置由气液分离开关22、气液分离开关管道23和气液共存注浆管道24构成,气液分离开关22包括正反舵机10、传动轴11、固定架14,正反舵机10装在固定架14上,正反舵机10的传动轴11上装有中心半圆挡板12,中心半圆挡板12上装有外部半圆挡板13,正反舵机10与控制器4相连接,气液分离开关22装在气液分离开关管道23内,气液分离开关管道23包括氮气挡板15、浆液挡板16、第一外部大管17-1、第一内部小管18-1,第一外部大管17-1内装有第一内部小管18-1,第一外部大管17-1与第一内部小管18-1之间设置有氮气挡板15,第一内部小管18-1上设置有浆液挡板16,气液分离开关管道23与气液共存注浆管道24相连接,气液共存注浆管道24包括第二外部大管17-2、第二内部小管18-2、填堵液喷射管道19、表面微孔20,第二外部大管17-2内装有第二内部小管18-2,第二外部大管17-2上设有表面微孔20,第二外部大管17-2、第二内部小管18-2之间设置有多个填堵液喷射管道19;所述的固定架14固定在第一外部大管17-1上,正反舵机10和传动轴11装在第一内部小管18-1内; 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煤岩体裂隙自修复装置安装在可能产生裂隙的岩壁,并根据岩壁的深度选择合适长度的气液共存注浆管道24,并在管道内部装设一定数量的填堵液喷射管道19,经气液分离开关管道、气液分离开关与控制装置相连接; 2当所装煤岩体裂隙自修复装置的煤岩壁发生裂隙泄漏氮气时,气压阀8变化的压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传递给显示屏3,当显示屏3接收到气压阀8传递的变化信号,经过分析将信号传递给气液分离开关,气液分离开关的正反舵机10在接收到控制器的裂隙信号后转动180°,通过关闭外部半圆挡板13、氮气挡板15关闭氮气; 3打开填堵液进行填堵,填堵液依次通过气液分离开关22、气液分离开关管道23进入气液共存注浆管道24,并通过气液共存注浆管道24内设置的填堵液喷射管道19渗流到煤岩裂隙中; 4当填堵开始后一段时间,控制器会控制正反舵机10每隔半小时旋转180°,此过程同时通过关闭中心半圆挡板12、浆液挡板16关闭填堵液罐1打开氮气罐7,氮气通过第二外部大管17-2和第二内部小管18-2经表面微孔20分布于整个煤岩; 5若气压阀8不发生变化,说明裂隙已填堵完成,氮气罐7则保持连通用于裂隙检测,若气压阀8发生变化,说明裂隙依旧存在,控制器控制正反舵机10再次旋转180°,反复进行直到气压阀8不发生变化,当裂隙彻底填堵完成时,氮气罐7继续贯通煤岩体进行裂隙检测。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其通讯地址为:454003 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