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博电子有限公司胡昌春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南京创博电子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车载防雷设备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6799626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8-19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311065442.X,技术领域涉及:H01T19/04;该发明授权一种车载防雷设备是由胡昌春;何橙珺;石海峰;葛鹏;张佳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3-08-23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车载防雷设备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属于防直击雷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车载防雷设备,包括移动车辆、避雷针、绝缘配重组件、避雷针升降组件和接地组件等。本发明的一种车载防雷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整体构成组合式设计,便于现场组合装配或预组装装配后吊装至移动车辆上使用,操作使用便捷;采用组合分体式设计,损伤部件可单独替换,便于检维,无需整体报废,使用成本低;增加的竖固定部、竖固定部通孔、竖固定部卡槽、水平向限位部和第一弹簧等、第二弹簧和弧形过渡部等构成二次的水平向缓冲保护,双层水平向多角度,起到防大风或振动保护的作业;能实现智能式的防雷管控使用,能实现快速的多层、多点的快速放电,能实现安全的车载防雷功能。
本发明授权一种车载防雷设备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车载防雷设备,包括移动车辆(10)和避雷针(35),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车辆(10)上设置有绝缘配重组件, 所述绝缘配重组件上设置有避雷针升降组件, 所述移动车辆(10)的工作面设置有与避雷针升降组件相配合使用的接地组件; 其中,绝缘配重组件吊装移动放置在移动车辆(10)上,用于安装避雷针升降组件,避雷针升降组件用于装配避雷针(35),接地组件用于引导雷电至地面;相配合使用的绝缘配重组件、避雷针升降组件进行现场预组装或厂区预组装后转载在移动车辆(10)上,接地组件水平向插入地面或埋入地面坑内; 所述绝缘配重组件,包括绝缘配重盘(20),及设置在绝缘配重盘(20)一面内的绝缘配重盘螺槽(21); 所述避雷针升降组件,包括通过绝缘配重盘螺槽(21)设置在绝缘配重盘(20)上的外螺纹圆形绝缘过渡部(22),及设置在外螺纹圆形绝缘过渡部(22)一面的绝缘耳板座(24),及对称设置在绝缘耳板座(24)上的一组绝缘耳板(25),及分别设置在绝缘耳板(25)内的绝缘耳板通槽(26),及设置在绝缘耳板(25)内的竖支撑部(28),及设置在竖支撑部(28)一端内的竖支撑部螺槽(29),及设置在竖支撑部(28)另一端内的竖支撑部通槽(52),及通过绝缘耳板通槽(26)、竖支撑部通槽(52)将绝缘耳板(25)、绝缘竖支撑部(28)装配的绝缘螺杆(27)、绝缘螺杆螺母(51),及通过竖支撑部螺槽(29)设置在绝缘竖支撑部(28)内的外螺纹柱(30),及设置在外螺纹柱(30)一面的绝缘过渡支撑螺杆(31),及设置在绝缘过渡支撑螺杆(31)一端端面的避雷针安装座(32),及设置在避雷针安装座(32)一面的避雷针安装螺槽(33),及设置在避雷针安装座(32)外壁的若干个导电过渡板(37),及分别设置在导电过渡板(37)内的导电过渡板螺孔(38),及通过导电过渡板螺孔(38)安装在导电过渡板(37)上的导电螺杆(39),及分别设置在导电螺杆(39)一端的过渡导电连接套(40),及分别设置在过渡导电连接套(40)两端的过渡导电连接套螺槽(41)、接地导线连接通槽(42),及分别与接地导线连接通槽(42)连接的接地导线(43),导电螺杆(39)的一端通过过渡导电连接套螺槽(41)与过渡导电连接套(40)固定装配,及对称设置在外螺纹圆形绝缘过渡部(22)外壁内的外螺纹圆形绝缘过渡部横螺孔(55),及对称设置在绝缘竖支撑部(28)两侧外壁的限位座(57),及分别设置在限位座(57)一面内的限位座卡槽(58),及一端分别嵌入限位座卡槽(58)内、另一端与外螺纹圆形绝缘过渡部横螺孔(55)相配合使用的绝缘竖限位部(56),及分别设置在绝缘竖限位部(56)一端内的绝缘竖限位部通孔(59),及通过绝缘竖限位部通孔(59)、外螺纹圆形绝缘过渡部横螺孔(55)将外螺纹圆形绝缘过渡部(22)、绝缘竖限位部(56)固定装配的绝缘限位固定螺栓(60)、绝缘橡胶垫圈(61)。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南京创博电子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211899 江苏省南京市自贸区南京片区浦滨路320号科创总部大厦B座14层;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