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聚威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周雄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芯聚威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带动态偏置电流共模反馈的轨到轨放大器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4362688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8-19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210053686.5,技术领域涉及:H03F1/32;该发明授权带动态偏置电流共模反馈的轨到轨放大器是由周雄;杨本能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2-01-18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带动态偏置电流共模反馈的轨到轨放大器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申请公开了带动态偏置电流共模反馈的轨到轨放大器,包括偏置电路、恒定跨导输入电路、共源共栅负载电路、浮动偏置电路、class‑AB输出电路和密勒补偿电路,还包括互补动态偏置共模反馈电路,并用于补偿设置在所述共源共栅负载电路中的浮动电流源由于所述恒定跨导输入电路中输入共模变化导致的电流变化量,使得所述浮动电流源中电流保持恒定;所述class‑AB输出电路的输出端Vop和Von作为所述互补动态偏置共模反馈电路的输入端。本发明通过创造性的增设互补型的共模反馈n‑typeCMFB和p‑typeCMFB,通过动态的调整电流达到保持浮动电流源流过的电流稳定的目的从而在输入共模Vicm发生动态的变化时可以稳定放大器的开环增益和输出共模,保证该放大器的线性度。
本发明授权带动态偏置电流共模反馈的轨到轨放大器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带动态偏置电流共模反馈的轨到轨放大器,包括偏置电路(100)、恒定跨导输入电路(200)、共源共栅负载电路(300)、浮动偏置电路(400)、class-AB输出电路(500)和密勒补偿电路(600),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互补动态偏置共模反馈电路(700),并用于补偿设置在所述共源共栅负载电路(300)中的浮动电流源(301)由于所述恒定跨导输入电路(200)中输入共模变化导致的电流变化量,使得所述浮动电流源(301)中电流保持恒定;所述class-AB输出电路(500)的输出端Vop和Von作为所述互补动态偏置共模反馈电路(700)的输入端; 所述共源共栅负载电路(300)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浮动电流源(301)连接的共模反馈对NMOS管(302)和共模反馈对PMOS管(303);所述互补动态偏置共模反馈电路(700)包括用于补偿所述共模反馈对NMOS管(302)电流变化量的N-typeCMFB(702)和用于补偿所述共模反馈对PMOS管(303)电流变化量的P-typeCMFB(703); 所述共模反馈对NMOS管(302)包括共源共栅的M39和M40,其中源极接VSS,漏极通过共栅NMOS对管与所述浮动电流源(301)连接,栅极接第一共模反馈电路输出端CMFBn;所述共模反馈对PMOS管(303)包括共源共栅的M29和M30,其中源极接VDD,漏极通过共栅PMOS对管与所述浮动电流源(301)连接,栅极接第二共模反馈电路输出端CMFBp; 所述N-typeCMFB(702)共由4个PMOS管M53、M54、M55、M58和3个NMOS管M56、M57、M59组成;M54的栅极接输出共模Vocm,M54的源极分别接M53、M58、M59的漏极和M55的源极,M53和M58的源极接VDD,M54和M56的漏极相连接后与M56的栅极连接并接第一共模反馈电路输出端CMFBn,M56、M57和M59的源极接VSS,M57的漏极与栅极短接后再与M55的漏极连接,M55栅极接基准电压Vref,M58的栅极接第一动态偏置电压Vpsw,M59的栅极接第二动态偏置电压Vnsw; 所述P-typeCMFB(703)共由4个NMOS管M62、M63、M64、M66和3个PMOS管M60、M61、M65组成;M62的栅极接输出共模Vocm,M62的源极分别接M64、M65、M66的漏极和M63的源极,M64和M66的源极接VSS,M62和M60的漏极相连接后与M60的栅极连接并接第二共模反馈电路输出端CMFBp,M60、M61和M65的源极接VDD,M61的漏极与栅极短接后再与M63的漏极连接,M63栅极接基准电压Vref,M65的栅极接第一动态偏置电压Vpsw,M66的栅极接第二动态偏置电压Vnsw。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芯聚威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新裕路501号1栋14层1408号(自编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