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拖动滑块完成拼图
个人中心

预订订单
服务订单
发布专利 发布成果 人才入驻 发布商标 发布需求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龙图腾公众号
首页 专利交易 IP管家助手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利喜报 > 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林琼获国家专利权

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林琼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申请的专利基于特征代谢物的鲜切菠萝蜜货架期预测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20258262B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02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510756593.2,技术领域涉及:G06Q10/04;该发明授权基于特征代谢物的鲜切菠萝蜜货架期预测方法是由林琼;黄玉婷;夏伊宁;张彦军;成怡凡;孙碗晴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5-06-09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基于特征代谢物的鲜切菠萝蜜货架期预测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特征代谢物的鲜切菠萝蜜货架期预测方法,涉及食品保鲜技术领域,解决现有货架期预测方法依赖主观评价或单一理化指标导致精度不足、无法动态整合环境参数的问题。该方法通过液氮研磨结合HS‑SPMEGC‑MS技术检测不同新鲜度果苞的代谢物成分,利用OPLS‑DA模型筛选VIP值1且倍数变化≥2或≤0.5的差异代谢物,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代谢物浓度及贮藏参数预测货架期,通过对比预测值与实际值验证并修正模型。该方法可动态优化仓储物流策略,降低鲜切菠萝蜜品质损耗。

本发明授权基于特征代谢物的鲜切菠萝蜜货架期预测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基于特征代谢物的鲜切菠萝蜜货架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不同新鲜程度的鲜切菠萝蜜果苞样本,每个样本通过液氮研磨后置于顶空瓶中,加入饱和NaCl溶液及氘代内标溶液,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该样本中的代谢物成分; 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在代谢物成分中,筛选不同新鲜程度下鲜切菠萝蜜的差异代谢物,筛选标准为: a)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 b)代谢物在不同新鲜程度下鲜切菠萝蜜中的倍数变化≥2或≤0.5; 将同时满足条件a)和b)的代谢物成分,筛选为差异代谢物; 利用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作为标志物,构建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输入差异代谢物的浓度数据及贮藏环境参数,输出鲜切菠萝蜜的货架期预测值;通过对比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数据与实际货架期数据,验证标志物筛选的准确性,以此对标志物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并修正预测模型; GC-MS检测条件包括: 色谱条件:DB-5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载气为高纯氦气,恒流流速1.2mLmin,进样口温度250℃,不分流进样,溶剂延迟3.5min,程序升温:40℃保持3.5min,以10℃min升至100℃,再以7℃min升至180℃,最后以25℃min升至280℃,保持5min; 质谱条件:电子轰击离子源EI,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质谱接口温度280℃,电子能量70eV,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检测模式SIM,定性定量离子精准扫描; 所述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包括: 通过OPLS-DA模型及多重筛选标准确定的差异代谢物浓度数据,包括不同新鲜程度下具有显著差异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代谢物差异代谢物的浓度数据; 实时监测的贮藏温度参数及贮藏时间累积参数,其中温度参数精确至0.1℃,时间参数以小时为单位,记录贮藏温度及时间参数; 纳入表征果实品质的核心指标,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过折射仪测定,精度±0.5°Brix;总酸含量,以酒石酸计,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及pH值,精度±0.01。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其通讯地址为:572024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甘农北路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