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韦贝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申请的专利一种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5788376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02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211590805.7,技术领域涉及:E21B43/20;该发明授权一种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是由韦贝;侯健;强旭晨;吴忠宝;徐子怡;杜庆军;赵二猛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2-12-12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确定油藏和流体的各项参数;当注水过程瞬间完成,计算注水后的地层压力和饱和度;计算焖井渗吸过程中的饱和度动态;以焖井结束后的饱和度场为初始场,计算总产量,根据总产量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油水产量进行劈分;计算开井生产过程中的压力场;计算基质低渗区向裂缝高渗区的窜流量,更新各区的饱和度场并输出结果。本发明基于线性流分区模型,充分考虑了渗吸作用对注水吞吐开发的影响,利用体积平衡原理表征注水吞吐过程中的能量的补充和消耗,实现水平井体积压裂后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适用于考虑渗吸过程的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
本发明授权一种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方法及系统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方法包括:确定油藏和流体的各项参数;当注水过程瞬间完成,计算注水后的地层压力和饱和度;计算焖井渗吸过程中的饱和度动态;以焖井结束后的饱和度场为初始场,计算总产量,根据总产量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油水产量进行劈分;计算开井生产过程中的压力场;计算基质低渗区向裂缝高渗区的窜流量,更新各区的饱和度场并输出结果; 所述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多相产能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油藏、流体和生产的各项参数; 步骤二,当注水过程瞬间完成,基于体积平衡原理计算焖井前的平均地层压力pai、高渗区初始含水饱和度Swhi、高渗区初始含油饱和度Sohi、低渗区初始含水饱和度Swli和低渗区初始含油饱和度Soli; 步骤三,令焖井的初始天数ts=0,焖井过程中高渗区初始含水饱和度Swhs0=Swhi,高渗区初始含油饱和度Sohs0=Sohi,低渗区初始含水饱和度Swls0=Swli,低渗区初始含油饱和度Sols0=Soli; 步骤四,令Δts=1,ts=ts+1,计算焖井过程中第ts天渗吸量Qimts; 步骤五,更新焖井渗吸过程中第ts天的高渗区含水饱和度Swhsts、高渗区含油饱和度Sohsts、低渗区含水饱和度Swlsts和低渗区含油饱和度Solsts,若ts大于总焖井时间tm,则转到步骤六,否则返回步骤四; 步骤六,令开井生产初始天数tp=0,开井生产过程中高渗区初始含水饱和度Swhp0=Swhstm、高渗区初始含油饱和度Sohp0=Sohstm,开井生产过程中低渗区初始含水饱和度Swlp0=Swlstm、低渗区初始含油饱和度Solp0=Solstm,开井生产过程中初始平均地层压力pav0=pai,开井生产过程中初始油相窜流量Qco0=0、初始水相窜流量Qcw0=0,计算开井生产过程中所有区域的初始平均含水饱和度Sw0和初始平均含油饱和度So0; 步骤七,令Δtp=1,tp=tp+1,基于分区模型求解第tp天总产量qttp; 步骤八,基于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使用线性插值得到第tp天开始生产前的平均含水饱和度Swtp-1对应的水相相对渗透率krwtp和油相相对渗透率krotp; 步骤九,根据相对渗透率对油水进行产量劈分,得到第tp天水产量qwtp和油产量qotp; 步骤十,计算开井后的压降dptp,从而计算平均压力pavtp;计算截至tp天的总油相窜流量Qcotp和总水相窜流量Qcwtp; 步骤十一,对高渗区含水饱和度Swhptp、高渗区含油饱和度Sohptp、低渗区含水饱和度Swlptp和低渗区含油饱和度Solptp进行更新; 步骤十二,对平均含油饱和度Sotp和平均含水饱和度Swtp进行更新,若t大于生产时间T,则输出结果,否则返回步骤七。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其通讯地址为:266580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