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拖动滑块完成拼图
个人中心

预订订单
服务订单
发布专利 发布成果 人才入驻 发布商标 发布需求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龙图腾公众号
首页 专利交易 IP管家助手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利喜报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罗遵兰获国家专利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罗遵兰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申请的专利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水库絮状物降解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9707088B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09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510067693.4,技术领域涉及:C02F3/00;该发明授权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水库絮状物降解方法是由罗遵兰;李僚辉;孙光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5-01-16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水库絮状物降解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提供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水库絮状物降解方法。该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水库絮状物降解方法,包括,a.对水库水体进行全面水质分析,包括有机物浓度、絮状物数量、pH值、溶解氧含量、温度参数的测定,以确定水库絮状物的成因及其分布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中现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识别关键微生物种类及其功能,以便优化后续微生物菌剂的配方。该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水库絮状物降解方法,通过精确调控微生物菌剂的投放量和菌株比例,有效解决了微生物活性受环境条件限制,导致降解效率不稳定的问题。具体地,通过全面的水质分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评估,可以优化微生物菌剂的配方,使其更好地适应水库的实际环境。

本发明授权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水库絮状物降解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水库絮状物降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对水库水体进行全面水质分析,包括有机物浓度、絮状物数量、pH值、溶解氧含量、温度参数的测定,以确定水库絮状物的成因及其分布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中现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识别关键微生物种类及其功能,以便优化后续微生物菌剂的配方; b.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好氧菌、厌氧菌及辅助微生物菌株,并通过发酵工艺对各菌株进行扩增,确保其活性和降解能力,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配比各成分: 好氧菌株,占菌剂总量的40%,包括假单胞菌属20%及芽孢杆菌属20%; 厌氧菌株,占菌剂总量的30%,包括产甲烷菌属15%及硫酸盐还原菌属15%; 辅助微生物,占菌剂总量的15%,包括真菌属10%及酶产菌5%; 营养添加剂,占菌剂总量的10%,包括氨基酸混合物4%、磷酸二氢钾3%及铁、锌、镁共计3%; 保护剂,占菌剂总量的5%,包括甘油3%及蔗糖2%; 载体材料,占菌剂总量的10%,包括膨润土5%及活性炭5%; 将上述各成分在无菌条件下充分混合,使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均匀分布于载体材料上,并进行冻干处理,以延长菌剂的保存期并便于运输与储存; c.根据预处理与评估步骤中获得的水体有机物浓度、絮状物数量及水量规模,确定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将制备的微生物菌剂均匀分布于水库水体中,确保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均匀分布和有效接触; d.在水库中安装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及溶解氧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体环境参数,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 e.定期采集水体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水质分析方法,监测微生物群落结构、絮状物残余量及有机物降解率,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和菌株比例,以避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显著变化,维护水库生态平衡; f.在絮状物降解过程中,产生中间产物或副产物,通过水体采样和分析进行监测,采用物理过滤、化学中和或进一步生物降解方法,对降解产生的副产物进行处理,以防止二次污染; g.在降解过程结束后,对水体进行全面水质评估,确认絮状物降解效果及水质改善程度,编制详细的项目评估报告,记录降解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变化、降解效率及生态影响,作为后续优化和参考依据; h.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环境参数异常或降解过程中的突发问题,根据预设的应急预案,迅速采取调整投加量、暂停投加或其他补救措施,确保降解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其通讯地址为: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