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超越纺织有限公司侯芝富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山东超越纺织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可循环利用废料的多纤维品种紧密赛络纺纱生产线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5058805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09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210352158.X,技术领域涉及:D01H5/72;该发明授权可循环利用废料的多纤维品种紧密赛络纺纱生产线是由侯芝富;潘静;郭俊霞;宋圣山;李健;尹娜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2-04-05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可循环利用废料的多纤维品种紧密赛络纺纱生产线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可循环利用废料的多纤维品种紧密赛络纺纱生产线,包括控制系统、混棉系统、开棉机、给棉机、成卷机、梳棉机、并条系统、粗纱机、细纱机、络筒装置、并条系统废棉收集系统、粗纱机废棉收集装置、细纱风棉收集装置、废料并条撕断装置;混棉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混棉盘组、第一抓棉机、打包机、第二抓棉机、多仓混棉机以及设置在打包机一侧的合毛机;废料并条撕断装置分别与并条系统废棉收集系统、粗纱机废棉收集装置、细纱风棉收集装置相连;废料并条撕断装置与混棉盘组的混棉圆盘相连。本发明生产线可回收利用废棉,做到了原料再生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各种性质的差异,最终形成的纱线质量高。
本发明授权可循环利用废料的多纤维品种紧密赛络纺纱生产线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可循环利用废料的多纤维品种紧密赛络纺纱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及与控制系统相连的混棉系统、开棉机(1)、给棉机(2)、成卷机(3)、梳棉机(4)、并条系统(5)、粗纱机(6)、细纱机(7)、络筒装置(8)、并条系统废棉收集系统(9)、粗纱机废棉收集装置(10)、细纱风棉收集装置(11)、废料并条撕断装置(12); 所述混棉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混棉盘组(13)、第一抓棉机(14)、打包机(15)、第二抓棉机(17)、多仓混棉机(18)以及设置在打包机(15)一侧的合毛机(16),第一抓棉机(14)与合毛机(16)相连,合毛机(16)与第二抓棉机(17)相连; 混棉盘组(13)包括若干环状阵列的混棉圆盘;第一抓棉机(14)抓取原料时,每次在混棉盘组(13)的各混棉圆盘环依次抓取一层原料,以达到混合均匀的目的; 通过第一抓棉机(14)将混棉圆盘的物料抓取后送入打包机(15)形成若干第一混料包,通过第一抓棉机(14)抓取各第一混料包的物料放入合毛机(16)合毛,合毛完成后再次进入打包机(15)打包形成若干第二混料包,通过第二抓棉机(17)抓取各第二混料包内的物料进入多仓混棉机(18),实现混棉; 多仓混棉机(18)、开棉机(1)、给棉机(2)、成卷机(3)、梳棉机(4)、并条系统(5)、粗纱机(6)、细纱机(7)、络筒装置(8)依次相连;成卷机(3)的成卷罗拉上设有加温棒;细纱机(7)采用四罗拉紧密纺,小罗拉直径为Ф18.9mm; 并条系统废棉收集系统(9)与并条系统(5)相连,粗纱机废棉收集装置(10)与粗纱机(6)相连,细纱风棉收集装置(11)与细纱机(7)相连; 废料并条撕断装置(12)分别与并条系统废棉收集系统(9)、粗纱机废棉收集装置(10)、细纱风棉收集装置(11)相连;废料并条撕断装置(12)与混棉盘组(13)的混棉圆盘相连; 废料并条撕断装置(12)为去掉四根并条皮辊的最前边皮辊的废料并条机;通过废料并条撕断装置(12)将并条、粗纱、细纱工序中产生的废棉收集,合并后形成废条,将废条撕断形成断条,断条的长度为260mm; 所述并条系统(5)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并条机(51)、第二并条机(52)、第三并条机(53);梳棉机(4)与第一并条机(51)相连;第三并条机(53)与粗纱机(6)相连; 并条系统废棉收集系统(9)包括第一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1)、第二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2)、第三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3);第一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1)与第一并条机(51)相连;第二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2)与第二并条机(52)相连;第三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3)与第三并条机(53)相连;第一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1)、第二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2)、第三并条机废棉收集装置(93)分别与废料并条撕断装置(12)相连。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山东超越纺织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252800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经济开发区超越路1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