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傅志强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湖南科技大学申请的专利一种压电复合材料智能极化系统及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4824060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09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110674777.6,技术领域涉及:H10N30/045;该发明授权一种压电复合材料智能极化系统及方法是由傅志强;沈意平;王送来;马鹏飞;蒋帅;宾光富;彭延峰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1-06-18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压电复合材料智能极化系统及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一种压电复合材料智能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极化装置、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极化装置包括底板单元、盖板单元、压块,所述底板单元包括印刷电路板、导电橡胶条、导电橡胶条固定结构;所述盖板单元包括盖板、螺旋微调单元、真空抽气单元、电阻式加热薄膜、薄膜温度传感器;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微处理器,信号放大单元,晶闸管切换单元,高压放大单元、采集卡槽,数码显示屏。该发明结构简单,装配精度高,可适用于对不同尺寸的压电复合材料进行极化,并完成对压电复合材料装配和极化情况的智能检测,使极化过程更加智能和数字化。
本发明授权一种压电复合材料智能极化系统及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压电复合材料极化方法,应用一种压电复合材料智能极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装配:测量压电复合材料尺寸,对称调节导电橡胶条固定槽使其与压电复合材料宽度保持一致后通过螺栓平行安装于印刷电路板,将导电橡胶条置于导电橡胶条固定槽中;裁剪合适的掩膜粘贴在盖板的正面,将超出压电材料尺寸范围的气孔堵住,将薄膜温度传感器粘贴到盖板上,将电阻式加热薄膜粘贴到薄膜温度传感器上,将压电复合材料置于盖板上,与电阻式加热薄膜接触;调节螺旋微调结构预紧压电复合材料,将真空抽气装置连接到盖板的气门开始抽气,使其成负压状态,再次调节螺旋微调结构进行微调,将盖板与底板通过带螺纹的定位销、紫铜弹簧进行连接,定位销上套有紫铜弹簧,将压块放置在盖板上压紧,调节螺旋微调结构进行微调,使其与压电复合材料侧面紧密接触; 2)检查负电极连接:将印刷电路板的负极检测指型电极阵列插入检测卡槽中;启动检测装置,控制晶闸管切换单元断开正负电极与高压放大器的连接,将晶闸管切换单元与检测电路连通,检测电路首先检测印刷电路板正负电极是否处于正常的开路状态,如果处于开路,则检测电路对极化装置中压电复合材料与印刷电路板叉指电极负极部分的连接情况进行自检,由控制器中微处理器控制IO口对叉指电极的负极输出高电平,再通过负极检测指型电极阵列反馈给微处理器IO口的电平情况计算得出压电复合材料中负电极的连接数量N1; 3)检查正电极连接:启动控制器中的检测电路,检测电路首先检测印刷电路板正负电极是否处于正常的开路状态,如果处于开路,则检测电路对极化装置中压电复合材料与印刷电路板叉指电极正极部分的连接情况进行自检,由控制器中微处理器控制IO口对叉指电极的正极输出高电平,再通过正极检测指型电极阵列反馈给微处理器IO口的电平情况计算得出压电复合材料中正电极的连接数量N2; 4)确定连接情况:如控制器中的微处理器计算|N1-N2|≤1,则说明压电复合材料结构完整,与极化装置连接正常,否则,说明压电复合材料结构可能存在缺陷或压电复合材料与极化装置并未完全连接,某些电极处于悬空状态,需要重新装配; 5)极化风险测试:确定压电复合材料与极化装置连接正常后,检测装置启动极化模式,控制晶闸管切换单元断开与检测电路的连接,将压电复合材料正负电极分别于高压放大器正负电极相连通;微处理器控制极化电压输出IO输出准极化电压V0,并经高压放大器放大n倍后形成极化电压NV0,其中NV0的数值与压电复合材料长度有关,根据压电复合材料长度L(mm),确定准极化电压NV0=2.812*X(KV),由微处理器控制IO口在3S内以100HZ为周期输出幅值为120%*NV0极化高压,检测是否存在击穿风险; 6)正常极化:如可正常工作,则进入极化第一阶段,检测装置基于薄膜温度传感器通过闭环控制的方式,监测温度,控制电阻式加热薄膜升高温度至极化温度,以预设极化电压NV0对压电复合极化8min; 7)极化完成。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湖南科技大学,其通讯地址为:411201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石码头2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