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陈燕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申请的专利一种紫薇浸没式双模控制系统耐盐培养装置及耐盐性鉴定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8489517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19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410939593.1,技术领域涉及:A01G22/60;该发明授权一种紫薇浸没式双模控制系统耐盐培养装置及耐盐性鉴定方法是由陈燕;郭聪;吴玲;金雨晴;黄欣;徐秋霞;柯裴蓓;李玉娟;曹凡;谷青青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4-07-15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紫薇浸没式双模控制系统耐盐培养装置及耐盐性鉴定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薇浸没式双模控制系统耐盐培养装置及耐盐性鉴定方法,采用双模调控系统,当模式选择盐胁迫处理时,顶端管道装置可根据内部湿度情况发出喷雾,及时补充水分;当模式选择基础培养时,顶端管道装置通过空气过滤芯进行排风,保证了容器内部空气循环,减少污染率。紫薇种子、幼苗在半开放式容器中发芽、生长,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了种子缺水或浸泡腐烂、培养液污染、幼苗生长困难等问题,还可实现精准的盐胁迫处理,避免了因水分增加或减少导致盐分浮动,影响控盐效果,同时降低了频繁更换营养液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植株损伤,解决了传统的林木幼苗培养装置功能单一、盐浓度控制不精准、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
本发明授权一种紫薇浸没式双模控制系统耐盐培养装置及耐盐性鉴定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紫薇耐盐培养及耐盐性鉴定方法,使用紫薇浸没式双模控制系统耐盐培养装置,包括培养单元、主机(3)和储液箱(6),所述培养单元包括多个透明的培养罐体和用于支撑培养罐体的支架(11); 所述支架(11)表面设有用于与培养罐体螺纹连接的支架内螺纹(21),所述培养罐体包括上罐体(12)和下罐体(10),所述上罐体(12)下部和下罐体(10)上部均设有与支架内螺纹(21)配合的外螺纹(15); 所述下罐体(10)上部设有出气孔(19),所述下罐体(10)中设有浮力球(18),所述下罐体(10)内部位于浮力球(18)上方设有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隔板(17),所述下罐体(10)上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把手移动槽(20),所述把手移动槽(20)用于容纳隔板调节把手(16),所述隔板调节把手(16)一端穿过把手移动槽(20)与下罐体(10)内部的隔板(17)可拆卸连接; 所述上罐体(12)顶部设有支管(14),所述支管(14)通过中央交换管(1)固定连接有总管(2),所述总管(2)与主机(3)连接; 所述主机(3)内部设有控制系统和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进气口与外部空气连接,出气口与总管(2)连接;所述主机(3)右侧通过进水管(7)与储液箱(6)连接,所述进水管(7)与总管(2)连通,所述储液箱(6)内设有水泵,所述水泵进水口一端与储液箱(6)内部液体连接,出水口一端与进水管(7)连接;所述主机(3)上还设有时间调节按钮(4)、显示屏(9)和模式调节开关(8),所述压缩机、水泵、时间调节按钮(4)、显示屏(9)和模式调节开关(8)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紫薇种子发芽期耐盐培养: S1)紫薇种子清洗并消毒处理后备用; S2)发芽期盐培养条件、发芽期育苗方法 根据盐分梯度设置,在培养罐体中的培养液内装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将消毒处理的紫薇种子置于培养罐体的隔板中,胚根朝下,通过隔板调节把手调节隔板位置与培养液液面充分接触; S3)发芽期生长条件:选择“盐处理培养”模式开始培养; 二、紫薇种子发芽期耐盐鉴定: S4)根据盐害症状目测分级,记载结果,计算出盐害指数后进行苗期耐盐性分级; 三、紫薇幼苗生长期耐盐培养: S5)幼苗生长期盐培养条件、发芽期育苗方法 根据盐分梯度设置,在培养罐体中的培养液内装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发芽期耐盐培养结束后,更换不同孔径的隔板并将紫薇幼苗移入,根系穿过隔板孔向下排布,通过隔板调节把手调节隔板位置,保证紫薇幼苗根系浸没在培养液中; S6)幼苗生长期生长条件:选择“正常培养”模式开始培养; 四、紫薇幼苗生长期耐盐鉴定: S7)根据株高、茎粗、根长比较进行紫薇幼苗期耐盐性分级; 五、综合评估 S8)将发芽期鉴定和幼苗生长期鉴定相结合,对紫薇资源进行耐盐能力评估。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其通讯地址为:226001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幸福路28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以上内容由龙图腾AI智能生成。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815号
请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有机会获取IP积分或其他奖励